春节习俗都有哪些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是万家团圆的符号,也是绵延千年的文化仪式。从腊月里的炊烟到正月里的灯火,从扫尘的忙碌到拜年的欢闹,每一项习俗都藏着对 “辞旧迎新” 的期盼,对 “平安团圆” 的祝福。这些习俗像一串串联起岁月的珠子,把寻常日子过成了有滋有味的仪式感。
春节习俗都有哪些

一、腊月:从 “小年” 开始的 “年味预热”

春节的热闹,早在腊月就悄悄拉开了序幕。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南北略有差异)是 “小年”,这一天是 “祭灶” 的日子,也标志着 “过年模式” 正式开启。
祭灶与 “灶王爷” 有关。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每家的 “监察官”,小年这天要上天汇报这家人的善恶。所以家家户户会准备 “灶糖”—— 一种黏黏的麦芽糖,有的做成圆饼,有的拉成糖丝,目的是 “甜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少提坏话。孩子们最盼这口糖,咬一口甜到心里,也跟着大人一起对着灶王爷的画像拜拜,听着 “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的念叨,年味便从这甜味里冒了出来。
小年之后,日子就成了 “倒计时”,家家户户忙着 “扫尘”。“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扫尘可不是简单扫地,而是要把屋里屋外彻底打扫一遍:擦窗户、洗窗帘、扫墙角的蛛网、擦桌子椅子的油污,连房梁上的灰尘都要够着擦干净。老辈人说这是 “除陈布新”,把过去一年的 “晦气”“尘埃” 都扫出去,好清清爽爽迎新年。全家老少齐动手,孩子拿着小抹布擦桌椅腿,大人踩着梯子够房梁,屋里叮叮当当的声响里,藏着对 “新” 的期待。
扫尘之后,便是 “备年”—— 把过年要用的、要吃的都备齐。炸丸子、蒸馒头是北方的 “保留项目”:萝卜丸子、豆腐丸子在油锅里滋滋作响,蒸好的馒头、花卷码在缸里,能吃到正月十五;南方则爱做年糕、米糕,“糕” 与 “高” 谐音,盼着 “年年高”。还有贴春联的红纸、剪窗花的彩纸、给孩子买的新衣、给长辈备的年货…… 集市上挤挤挨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混在一起,连空气里都飘着腊肉香、糖果甜,是实打实的 “年味”。

二、除夕:团圆夜里的 “仪式感高潮”

除夕是春节的 “核心”,是 “年” 的正日子。这一天,在外的人再远也要往家赶,就为了一顿 “年夜饭”,一场全家围坐的团圆。
白天的忙碌都围着 “年夜饭” 转。北方的饺子是重头戏,和面、调馅、擀皮,一家人分工合作:妈妈调的白菜猪肉馅鲜香,爸爸擀的皮又圆又薄,孩子学着包,包出的饺子不是露馅就是歪歪扭扭,却没人笑,反而往孩子包的饺子里塞个硬币 —— 谁吃到带硬币的饺子,来年就 “财运亨通”。南方则少不了鱼、肉、汤圆,鱼要整条煮,象征 “年年有余”;汤圆要煮得浮起来,寓意 “团圆圆满”。桌上的菜总要摆得满满当当,哪怕吃不完,也要图个 “丰盛” 的好兆头。
饭前要 “贴春联、贴福字”。春联是红红的纸,写着吉祥话:“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爸爸踩着凳子贴,孩子在底下递胶带,要把门框贴得红亮;福字多倒着贴,“福倒” 就是 “福到”,连窗户上也要贴几张,有的还剪成长寿桃、小老虎的形状,屋里一下子就亮堂起来。
年夜饭的钟声敲响时,是最暖的时刻。全家围坐一桌,长辈先动筷,晚辈举杯说吉祥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爸爸妈妈工作顺利”,长辈笑着往孩子碗里夹菜,把提前准备好的 “压岁钱” 塞给孩子 —— 红包要崭新的钞票,用红纸包着,说是能 “压祟”(“祟” 是传说中的小妖,压岁钱能吓走它)。窗外的烟花 “咻” 地冲上天空,炸开一片绚烂,屋里的笑声、电视里的春晚声、碗筷碰撞声混在一起,是 “团圆” 最实在的模样。
吃完年夜饭,要 “守岁”。一家人不睡觉,围着炉子聊天、嗑瓜子、看春晚,灯火要亮一整夜,说是 “守岁能留住福气”。孩子熬不住,靠在大人怀里打盹,也非要撑到半夜听新年的钟声;老人则看着窗外的烟火,念叨着 “又过一年,孩子们都在身边呢”,眼里的笑比烟花还亮。

三、正月:从 “初一” 到 “十五” 的 “热闹延续”

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是 “拜年”。天刚亮,孩子就被叫醒,穿上新衣服 —— 要穿红色、黄色的亮色,图个 “喜庆”,然后跟着大人去给长辈拜年。见到人先作揖,说 “过年好”“恭喜发财”,长辈会笑着回 “新年大吉”,有的还会再塞块糖。街坊邻里互相串门,哪怕平时不常来往,这一天也会笑着递上瓜子、花生,说句吉祥话,整个村子、整条胡同都飘着暖意。
初一的饭也有讲究: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有的地方还吃 “年糕”,都是盼着 “顺顺当当”。这天不能扫地、不能泼水,老辈人说 “会把福气扫走”;也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哪怕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也要赶紧说 “碎碎(岁岁)平安”,处处透着 “惜福” 的小心思。
从初二开始,是 “走亲戚” 的日子。“初二回娘家” 是老规矩:出嫁的女儿要带着女婿、孩子回娘家,手里提着礼盒 —— 里面装着糕点、水果,有的还带只鸡、买条鱼,都是 “孝敬父母” 的心意。娘家早早就备好饭菜,兄弟姐妹聚在一起,说说各自的日子,孩子在院里跑着玩,妈妈拉着女儿的手问长问短,屋里的热闹比初一更亲。
直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春节才算真正收尾。这天要 “闹花灯”“猜灯谜”:街头挂满各式各样的灯,兔子灯、荷花灯、走马灯,夜里点亮时像一条银河;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灯上,“小时穿黑衣,大时穿绿袍”(谜底 “青蛙”),大人孩子凑着猜,猜对了能领个小礼物。还要吃元宵,糯米团子裹着芝麻馅,咬一口甜糯,是给春节的收尾 —— 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文章评论

国学爱好者 2023-06-21 14:30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易经的哲学思想,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化传承者 2023-06-20 16:45
易经的智慧确实可以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感谢作者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