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名句500句

国学经典名句或来自古老的经史子集,或源于民间的智慧传承,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治学问道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启迪。下面精选 500 句国学经典名句,带您领略经典的魅力。​
一、《诗经》名句​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描绘了男子对美丽贤淑女子的爱慕追求,是《诗经》开篇的经典爱情篇章,生动展现了纯真质朴的情感。​
  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出征时杨柳轻柔随风飘舞,归来时大雪纷纷扬扬,今昔对比,将戍边战士离家之久、历经沧桑的复杂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景与情交融,意境深远。​
  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能理解自己的人,明白自己心中的忧愁;不理解的人,却以为自己在寻求什么,引发了无数人对知音难觅的共鸣。​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原本形容加工骨器、玉器时精细打磨的过程,后常被用来比喻君子修身养性、做学问精益求精的态度,强调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1.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用夸张的手法生动描绘出热恋中的男女因短暂分离而产生的度日如年之感,将相思之情表达得炽热而浓烈。​
  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通过对恋人衣领颜色的描写,传达出女子对心上人的深深思念,后来也常被用于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在一片蒹葭苍苍的秋水之畔,追寻心中的伊人,却可望而不可即,营造出一种朦胧、神秘而又充满诗意的美感,让人对那份执着的追求心生感慨。​
  1.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短短八字,生动地刻画了女子笑容的甜美和眼睛的灵动有神,成为描写美人的千古名句,展现了《诗经》简洁而传神的语言魅力。​
  1.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以柔荑比喻女子的手柔软细嫩,用凝脂形容女子的肌肤光滑洁白,细腻地描绘出女子的美丽容颜和娇好身姿。​
  1.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以犀利的语言讽刺那些不知礼仪、没有廉耻的人,认为他们连老鼠都不如,表达了对道德沦丧之人的批判与鄙夷,强调了礼仪道德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名句500句

二、《论语》名句​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强调学习要不断复习巩固,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朋友来访和他人的不理解,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修养。​
  1.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在为人办事、与朋友交往、学习知识等方面是否做到尽心尽力、诚实守信、及时复习,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是个人成长和道德提升的重要途径。​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告诉人们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有新的收获和体会,就具备了成为老师的资格,突出了学习中知识积累与创新思考的关系。​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则会陷入困境,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智慧。​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教导人们对待知识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反对不懂装懂的虚荣心态。​
  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强调统治者应以道德为基础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星都会环绕着它,说明了道德在政治治理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自述其一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经历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人生轨迹,激励着后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努力追求进步。​
  1.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探讨了质朴与文采的关系,指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会显得粗野,过于追求文采而忽视质朴则会流于虚浮,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才符合君子的风范,体现了儒家对人格修养全面性的追求。​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表明对于学习或从事某件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强调了兴趣和热爱在学习与事业中的强大动力作用。​
  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倡导在追求自身成功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实现同样的目标,体现了儒家 “推己及人” 的仁爱思想和积极的处世态度。​

三、《孟子》名句​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强调在战争或事业发展等方面,时机和地理条件固然重要,但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更为关键,突出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儒家重视民众力量和团队协作的理念。​
  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指出遵循道义的人会得到众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的人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进一步阐述了道义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力,强调了正义的力量。​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明确了真正的大丈夫应具备的品质,即面对富贵不骄奢淫逸,身处贫贱不改变志向,遭受威武不屈服妥协,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成为后世仁人志士追求的精神境界。​
  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当人处于困境时,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保持高洁的操守;当人得志、有能力时,则要心怀天下,为社会大众谋福祉,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又能顺应时势的处世哲学。​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倡导人们不仅要敬爱自己的长辈,也要关爱他人的长辈;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孩子,也要关怀他人的孩子,将仁爱之心推而广之,体现了儒家 “仁爱” 思想的广博与深厚。​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提醒人们忧患能激励人奋发图强,从而得以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则容易使人沉沦,最终导致灭亡,强调了在生活中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对个人和国家都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生动比喻,阐述了在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应毅然选择道义,舍弃生命,彰显了儒家对正义和道德原则的坚守。​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说明上天要将重大使命降临到某人身上时,必定会先让他在精神、身体、生活等方面遭受种种磨难,以此来磨炼他的意志,增强他的能力,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坚韧不拔,勇敢迎接挑战。​
  1.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告诫人们读书时要有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迷信书本知识,要学会独立思考,对书中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体现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求知精神。​
  1.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付出爱与尊重的人,也会得到他人同样的回报,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要秉持友善和尊重的态度。​

四、《老子》名句​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 作为《道德经》的开篇之语,阐述了 “道” 的深奥和难以言传性,真正的 “道” 如果用语言去表述,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 “道” 了;可以被命名的名称,也并非永恒不变的名称,引发人们对宇宙本质和真理的深入思考。​
  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如 “有” 与 “无”、“难” 与 “易” 等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 “有” 就无所谓 “无”,没有 “难” 也就不存在 “易”,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 指出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不善的观念也就形成了,进一步说明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性,提醒人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1.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 倡导圣人以顺应自然的 “无为” 方式来处理事务,通过自身的行为而非言语来进行教化,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理念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阐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道” 是宇宙的根源,由 “道” 生出混沌一体的 “一”,“一” 再分化为阴阳二气(“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产生 “三”,进而衍生出世间万物,这一思想体现了老子对宇宙起源和发展的独特见解。​
  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大地的规律,大地遵循上天的规律,上天遵循 “道” 的规律,而 “道” 则遵循自然的法则,即一切都应顺应自然本性,不要人为地过度干预,这一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以水为喻,赞美了最高境界的善就如同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低,甘居众人所厌恶的低下之处,所以水的品性最接近 “道”,启示人们要学习水的谦逊、包容和无私奉献精神。​
  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深刻揭示了祸与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灾祸之中往往隐藏着幸福的契机,幸福之时也可能潜伏着灾祸的危机,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顺逆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豁达的心态。​
  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任何伟大的事物都起始于微小的积累,参天大树源自细小的树苗,高耸的楼台从一筐筐土堆积而成,遥远的行程从脚下第一步开始,鼓励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注重点滴积累。​
  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第八十一章》)—— 指出真实可信的话往往不华丽动听,华丽动听的话不一定真实可信;善良的人不善于巧言争辩,善于争辩的人不一定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不一定知识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一定有深刻的见解,告诫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的言辞和现象所迷惑。​

五、《庄子》名句​
  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以奇幻的想象描绘了鲲鹏的巨大和神奇,展现了庄子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寓意着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局限,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
  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通过水与舟的关系比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基础,如果自身积累不足,就难以承载重大的使命,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1.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阐述了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的人格,“至人” 能够忘掉自我,“神人” 不追求功利,“圣人” 不追逐虚名,他们超越了世俗的价值观,达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境界。​
  1.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庄子・齐物论》)—— 表达了庄子对生死、是非等对立概念相对性的深刻理解,认为事物的生与死、可与不可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界限,这种观点打破了人们常规的思维定式,引导人们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世界。​
  1.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著名的 “庄周梦蝶” 典故,引发了人们对现实与梦境、自我与外物之间界限的思考,体现了庄子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质疑和对人生虚幻性的感悟,也表达了他物我合一、顺应自然变化的哲学思想。​
  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指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只会陷入疲惫和困境,提醒人们要合理安排精力,不要盲目追求知识的广度,而应注重对生命本质和生活智慧的领悟。​
  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 的故事通过描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艺,展现了他对牛身体结构的深刻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操作方式,寓意着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情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评论

国学爱好者 2023-06-21 14:30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易经的哲学思想,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化传承者 2023-06-20 16:45
易经的智慧确实可以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感谢作者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