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有什么传统习俗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处暑的 “处” 意为 “终止”,标志着 “暑气至此而止”,天地间从 “盛夏酷暑” 转向 “秋高气爽”。古人顺应时节变化,留下了一系列充满生活智慧的习俗 —— 从 “出暑” 后的秋游赏景,到为过冬做准备的 “晒秋”“储秋粮”,从祈求平安的祭祀仪式,到贴秋膘的饮食讲究,每一项习俗都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处暑有什么传统习俗

一、出暑赏秋:与盛夏的温柔告别

处暑最惬意的习俗,莫过于 “出暑” 后的秋游。经历了一整个夏天的闷热,人们终于能卸下厚重的暑装,走出家门感受秋风的凉爽。古人称这种秋游为 “辞暑”,意为与盛夏正式告别,核心是 “赏秋景、迎秋凉”。

北方地区流行 “登高处”,人们会约上亲友爬附近的小山丘,既能呼吸山间清新的空气,又能俯瞰初秋的田野 —— 此时玉米抽穗、高粱泛红,大地渐渐染上金黄,是独属于初秋的壮阔。有些地方还会特意去看 “芦花”,处暑前后,河边的芦苇开始抽穗,白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如絮如雪,文人墨客常为此写诗,如 “处暑高粱遍地红,芦花似雪舞秋风”,把秋景的柔美写得淋漓尽致。

南方则偏爱 “游湖赏荷”,虽然处暑时荷花已过盛花期,但 “残荷听雨” 另有一番意境。人们坐在湖边的亭子里,看荷叶上的露珠滚落,听秋风拂过残荷的沙沙声,偶尔有蜻蜓停在莲蓬上,构成一幅宁静的秋景图。有些地方还会举办 “荷花节” 的收尾活动,用采摘的莲蓬、莲藕制作美食,既是对荷花季的告别,也是对秋天的迎接。

无论是登高还是游湖,“辞暑” 的本质都是 “亲近自然”—— 古人相信,顺应时节出门活动,能让身体适应气候的变化,为过冬打下好基础。如今,我们虽不用遵循古老的仪式,但在处暑这天去公园散散步、去郊外看看秋景,依然能感受到这份与自然对话的惬意。

二、晒秋储粮:为冬日的安稳做准备

处暑时节,农作物进入成熟收获期,古人有 “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 的说法,意思是田野里的庄稼金黄饱满,家家户户都要修缮粮仓,准备储存粮食。围绕 “收获”,衍生出 “晒秋”“储秋粮”“摘新棉” 等习俗,处处透着丰收的忙碌与喜悦。

“晒秋” 是南方山区最具特色的习俗,尤其在江西婺源、安徽宏村等地,至今仍能看到这幅热闹的景象。处暑前后,山里的村民会把收获的玉米、辣椒、黄豆、南瓜等农作物,摊放在自家的晒楼、屋顶、窗台前,红的辣椒、黄的玉米、橙的南瓜,在青灰色的屋顶上拼成一片五彩斑斓的 “秋色”,远远望去像一幅立体的油画。古人晒秋不只是 “晒干储存”,还讲究 “晒出好彩头”—— 辣椒要晒得红亮,寓意 “日子红火”;玉米要晒得饱满,寓意 “五谷丰登”。如今,“晒秋” 不仅是实用的储粮方式,更成了乡村旅游的特色景观,吸引着游客前来感受丰收的氛围。

北方则重视 “储秋粮”,处暑时小麦早已收割完毕,玉米、谷子、高粱陆续成熟,农民会把新收的粮食晒干后,用麻袋装起来存入粮仓,还会特意留出一部分 “新粮”,磨成面粉或小米,做一顿 “新粮饭” 全家分享。吃新粮饭时,长辈会念叨 “吃了新粮,秋收满仓”,既是对丰收的感恩,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除了粮食,处暑还是 “摘新棉” 的好时节。古诗有 “处暑开棉絮” 的说法,此时棉花的棉桃裂开,露出雪白的棉絮,农妇们会挎着竹篮去棉田摘棉,手指在棉桃间翻飞,不一会儿就能摘满一篮。新摘的棉花要先晒干,再弹成棉絮,用来做棉衣、棉被,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 ——“处暑摘棉,立冬穿暖”,这句俗语道尽了习俗背后的生活智慧。

三、祭祀祈福:对自然与先人的双重敬畏

处暑时节,古人会举行祭祀活动,既有对自然神灵的感恩,也有对祖先的追思,核心是 “祈求平安、顺遂过冬”。

“祭祀土地神” 是最普遍的习俗。土地神又称 “社神”,是古人心中掌管农事的神灵。处暑时庄稼即将成熟,人们会带着新收获的粮食、水果,到村里的土地庙祭拜,摆上供品、点燃香烛,祈求土地神保佑 “秋收顺利、颗粒归仓”。有些地方还会举办 “社日” 活动,全村人聚在一起吃 “社饭”,社饭用糯米、新米、腊肉、花生等食材做成,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既热闹又能增进邻里感情。古人认为,土地神是 “衣食父母”,祭拜他不仅是感恩,也是希望来年能继续获得土地的滋养。

部分地区还有 “祭祖” 的习俗,处暑前后,人们会带着新收的农作物(如玉米、豆子)去祖先墓前祭拜,把新粮撒在墓前,告诉祖先 “今年丰收了”,让祖先也能 “分享” 丰收的喜悦。祭拜时,还会清除墓周围的杂草,培上新土,既是对祖先的缅怀,也是 “慎终追远” 的传统体现。有些家族还会在此时举行 “家宴”,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新粮做的饭菜,聊一聊秋收的计划,传承家族的凝聚力。

在沿海地区,处暑还有 “送暑船” 的习俗,这是渔民特有的祈福仪式。渔民们会用竹子、彩纸扎成一艘 “暑船”,船上放上五谷、糕点、纸钱等,然后由渔民抬着暑船在村里巡游,沿途村民会往船上扔 “暑气”(用纸条写着自己的烦恼),最后把暑船抬到海边烧掉,寓意 “送走暑气、迎来平安”。烧暑船时,渔民们还会放鞭炮、敲锣鼓,祈求接下来的捕鱼季风平浪静、鱼虾满仓。这种习俗既带着对海洋的敬畏,也藏着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饮食习俗:贴秋膘与祛秋燥的智慧

处暑后,天气转凉,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恢复,古人根据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的规律,总结出 “贴秋膘”“祛秋燥” 的饮食习俗,既滋养身体,又顺应时节。

“贴秋膘” 是北方最经典的处暑饮食习俗。盛夏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差,容易 “苦夏”,体重下降;处暑后秋风起,食欲好转,人们就会吃些富含脂肪、蛋白质的食物,“补回” 夏天流失的营养,为过冬储备能量。“贴秋膘” 的首选是猪肉,尤其是红烧肉、炖排骨,古人会说 “处暑吃块肉,冬天不挨冻”。除了猪肉,羊肉、牛肉也是不错的选择,有些地方还会吃 “酱肘子”“卤猪蹄”,讲究 “以肉补膘”。不过,古人贴秋膘也讲究 “适量”,不会暴饮暴食,而是 “循序渐进”,避免给肠胃造成负担。

南方则更重视 “祛秋燥”,处暑后空气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喉咙痛、皮肤干燥等 “秋燥” 症状,古人会通过饮食来缓解。最常见的是吃 “银耳莲子羹”,银耳有 “润燥滋阴” 的作用,莲子能安神,煮出来的羹汤清甜滋润,男女老少都适合;还有 “百合粥”,百合能润肺止咳,搭配大米煮成粥,既养胃又润燥。有些地方会吃 “梨”,处暑的梨刚成熟,水分足、甜度高,生吃能补水,蒸熟吃(如冰糖蒸梨)则更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有 “处暑吃梨,润燥不咳” 的说法。

除了这些,有些地区还有特色饮食:在浙江台州,处暑要吃 “白丸子”,这是用糯米粉做的圆子,煮在甜汤里,寓意 “团圆、平安”;在江苏苏州,处暑流行吃 “鸭子”,俗话说 “处暑鸭,赛人参”,鸭子性凉,适合处暑时吃,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上火,常见的做法有烤鸭、老鸭汤;在福建闽南,处暑则会吃 “龙眼”,此时龙眼成熟,果肉饱满,人们认为吃龙眼能 “补秋气”,让身体更有活力。

五、习俗的现代回响:在传承中找到生活的仪式感

如今,虽然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传统习俗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处暑习俗的核心 ——“顺应自然、热爱生活”—— 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城市里的人们,会在处暑这天约上朋友去公园秋游,看枫叶初红、闻桂花飘香,代替了古人的 “登高辞暑”;家里的老人,会把换季的衣物、被子拿出来晒一晒,虽然不是 “晒秋粮”,但 “晒秋” 的防潮智慧依然在延续;饮食上,我们会在处暑后炖一锅老鸭汤、煮一碗银耳羹,既遵循 “祛秋燥” 的传统,又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的理念;有些乡村旅游景区,会举办 “晒秋节”,让游客体验晒玉米、摘棉花,感受丰收的快乐,让古老的习俗以新的形式 “活” 了起来。

其实,处暑的习俗从来不是 “老古董”,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 “生活指南”—— 它提醒我们,要跟着季节的节奏调整生活,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与自然对话的机会;它也告诉我们,要珍惜丰收的喜悦,感恩自然的馈赠,为接下来的日子做好准备。

当我们在处暑这天,喝着润燥的银耳羹,看着窗外的秋风拂过树叶,或许能读懂古人的智慧:生活的美好,就藏在这些顺应时节的小仪式里,藏在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