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源自上古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后因纪念屈原等传说而承载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这些习俗像一串珍珠,串起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先人的缅怀,也串起了邻里间的热闹与温情。
端午节的习俗

一、食粽:粽叶里的团圆味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具标志性的习俗。这一习俗的由来,民间多与屈原相关 —— 相传屈原投江后,百姓怕鱼虾啃食他的身体,便往江中投米团,后来逐渐演变成包粽子的习俗。
粽子的样式千差万别,却都藏着 “巧思”。北方多包甜粽,糯米里裹着红枣、豆沙,有的还撒上白糖,咬一口软糯香甜;南方则偏爱咸粽,鲜肉、蛋黄、火腿都是常见馅料,尤其是浙江嘉兴的肉粽,糯米吸足了肉汁,咸香浓郁。除了甜咸之分,还有碱水粽、灰水粽等 “素粽”,蘸着白糖吃,自带一股清香。
包粽子本身也是一场 “家庭仪式”。端午前几日,家人围坐在一起,老人教年轻人折粽叶、填糯米、捆棉线,粽叶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米香,屋里满是烟火气。煮粽子时,大铁锅咕嘟咕嘟冒着泡,整个院子都飘着香,等粽子出锅,趁热剥开粽叶,咬一口烫嘴的软糯,便是端午独有的滋味。

二、赛龙舟:浪尖上的精气神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热闹的活动,尤其在南方水乡,几乎成了 “全民盛会”。龙舟多为狭长的木船,船头雕刻着龙头,船尾装着龙尾,船身绘着鳞甲,十几甚至二十几人手持船桨,配合着鼓点奋力划水,船如离弦之箭在水面飞驰,岸边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也与屈原有关 —— 百姓听说屈原投江,纷纷划船去救,后来便演变成龙舟竞渡的习俗。不过更早的时候,龙舟可能与 “驱邪”“祈福” 有关:古人认为龙能行云布雨,划龙舟可祈求风调雨顺,也能驱散水怪。
如今的赛龙舟,早已不只是 “纪念”,更成了展现团队精神的舞台。鼓手是 “灵魂”,鼓点快则桨频快,鼓点稳则船行稳;划手们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哪怕有人慢半拍,船就会偏离方向。岸边看龙舟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跟着鼓点喊加油,那种热烈的氛围,能把夏日的沉闷都驱散。

三、挂艾草、菖蒲:门前的 “护身符”

端午这天,许多人家会在门前、窗台上挂一束艾草和菖蒲,翠绿的艾草带着清香,细长的菖蒲像一把把 “剑”,这是古人的 “驱邪祈福” 之道。
古人认为,端午时节阳气最盛,却也 “五毒尽出”(蛇、蝎、蜈蚣、蟾蜍、壁虎),艾草和菖蒲有 “辟邪” 的寓意。艾草气味浓烈,能驱虫蚊;菖蒲形状似剑,民间称 “蒲剑”,传能 “斩妖除魔”。除了挂在门前,有的地方还会把艾草、菖蒲煮水,给孩子洗澡,说是能 “祛痱止痒”“百病不侵”。
其实这背后藏着古人的 “生活智慧”:端午前后蚊虫多,艾草的气味确实能起到驱蚊作用;菖蒲含挥发油,有一定的杀菌效果。一束简单的草木,既是对平安的期盼,也是对自然的顺应。

四、佩香囊、系五彩绳:身上的 “小美好”

端午这天,孩子们最期待的莫过于佩香囊、系五彩绳。香囊多用绸缎缝制,做成粽子、老虎、蝴蝶等模样,里面装着艾草、薄荷、丁香等香料,闻起来清香扑鼻。长辈会把香囊挂在孩子的衣襟上,说是能 “驱虫避秽”“安神醒脑”。
五彩绳则是用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也叫 “长命缕”。清晨,长辈给孩子手腕、脚腕系上五彩绳,寓意 “锁住健康”“平安长大”。有的地方还讲究 “端午戴、端午扔”—— 到了端午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绳解下来扔到雨水中,让雨水带走 “晦气”。
这些小小的物件,藏着长辈对孩子的疼爱。孩子戴着香囊、晃着五彩绳跑跳,身上的清香与笑声混在一起,便是端午最鲜活的画面。

五、其他习俗:各地的 “小特色”

除了这些常见习俗,各地还有自己的 “独门讲究”。比如在湖北、湖南等地,端午有 “打午时水” 的习俗 —— 正午时分去河边打水,据说这时的水最 “纯净”,用来泡茶、煮饭,能带来好运;福建一些地方会 “贴午时符”,在门上贴红纸写的符咒,祈求平安;江苏、浙江一带则有 “沐兰汤” 的习惯,用兰花、艾草等草药煮水洗澡,寓意 “洁身祛病”。
在北方,有的人家会吃 “五黄”—— 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或黄啤酒),“五黄” 对应 “五行中的土”,传能健脾养胃;还有的地方吃 “艾窝窝”,用糯米粉做皮,裹着芝麻、白糖,蒸熟后蘸着艾草汁吃,软糯清甜。

文章评论

国学爱好者 2023-06-21 14:30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易经的哲学思想,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化传承者 2023-06-20 16:45
易经的智慧确实可以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感谢作者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