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立秋的 “立” 是 “开始” 之意,“秋” 是 “庄稼成熟” 的象征,它不仅标志着 “暑气至此而止”,更意味着丰收的序幕即将拉开。古人顺应这一时节变化,留下了咬秋、贴秋膘、晒秋、祭土地等一系列习俗,每一项都藏着对盛夏的告别、对秋收的期盼,以及对身体的调养智慧。
在北方,最经典的咬秋方式是 “啃西瓜”。过去盛夏暑热,人们食欲差,立秋这天吃块冰凉的西瓜,既能解最后一丝暑气,又有 “咬掉秋老虎”(立秋后短期回热天气)的祈愿 —— 老人们会说 “立秋啃口瓜,冬天不冻牙”,虽带点趣味,却藏着对健康的期许。有些地方还会把西瓜籽留下来,晾干后炒熟,等到冬天嗑瓜子,算是把 “夏天的味道” 留到了寒冬。
在南方,“咬秋” 的选择更丰富:江南一带爱啃 “秋桃”,桃子饱满多汁,咬一口甜滋滋,吃完后还会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这天扔进火炉里烧掉,寓意 “烧掉晦气,来年平安”;浙江、安徽等地则会咬 “玉米”,刚成熟的嫩玉米煮得软糯,咬下去满是清甜,象征 “咬住丰收的开端”;还有些地方会咬 “茄子”,认为茄子能 “清热润燥”,帮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天。
“咬秋” 不只是吃水果,更像是一种 “仪式感”——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同一块西瓜、同一个桃子,说说 “这夏天终于过去了”,聊聊 “秋天该种些什么菜”,在清脆的 “咔嚓” 声里,完成与盛夏的温柔告别。
古人认为,盛夏时节 “暑气逼人”,人们容易 “苦夏”—— 食欲差、睡不好,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体消化功能逐渐恢复,此时吃些肉食,既能补充营养,又能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这便是 “贴秋膘” 的由来。
北方人的 “贴秋膘”,首选是猪肉:有的人家会炖一锅红烧肉,油亮的肉块裹着酱汁,入口即化;有的会做酱肘子,皮韧肉嫩,啃起来格外过瘾;还有的会包饺子,馅料用五花肉搭配白菜或韭菜,“饺子形似元宝,吃了既能贴膘,又能招财”。除了猪肉,羊肉、牛肉也是不错的选择,有些地方会煮羊肉汤,喝上一碗,浑身暖乎乎的,既补膘又驱寒。
南方的 “贴秋膘” 相对清淡些,不追求 “大肉大油”,而是讲究 “温补”:广东人会煲 “冬瓜薏米排骨汤”,冬瓜清热,排骨补身,兼顾营养与祛湿;江南一带会吃 “酱鸭”,鸭肉性凉,适合初秋吃,既能补膘又不上火;福建人则爱喝 “花生猪脚汤”,猪脚富含胶原蛋白,花生养胃,是 “温和贴膘” 的代表。
不过,古人 “贴秋膘” 也讲究 “适度”,不会暴饮暴食,而是 “循序渐进”—— 先从少量肉食开始,让肠胃慢慢适应,避免给身体造成负担,这与现代 “健康饮食” 的理念不谋而合。
立秋后,山区的村民们迎来了收获季:玉米成熟了,金灿灿的;辣椒红透了,像一串串小灯笼;黄豆、南瓜、茄子也相继丰收。由于山区地势陡峭,没有平坦的晒场,村民们便利用自家的屋顶、窗台、晒楼,甚至房前屋后的石板路,把农作物摊开晾晒 —— 红的辣椒、黄的玉米、橙的南瓜、绿的豆角,在青灰色的屋顶上铺成一片五彩斑斓的 “秋色”,远远望去,像一幅立体的油画,被称为 “晒秋”。
“晒秋” 不只是 “晒干储存”,还藏着对 “好收成” 的祈愿:村民们会把辣椒晒得红亮,寓意 “日子红火”;把玉米晒得饱满,寓意 “五谷丰登”;把南瓜晒得金黄,寓意 “黄金满仓”。晾晒时,还会特意把农作物摆成吉祥的形状,比如 “福” 字、“丰” 字,讨个好彩头。
如今,“晒秋” 早已不只是实用的农事活动,更成了乡村旅游的 “名片”:每到立秋后,婺源、宏村等地的晒秋景观会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拍照,村民们还会举办 “晒秋节”,邀请游客体验晒玉米、摘辣椒,感受丰收的喜悦。这些晒在阳光下的农作物,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让更多人读懂了古人 “顺应时令” 的生活智慧。
土地神是古人心中 “掌管农事” 的神灵,被称为 “衣食父母”—— 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生存的基础。因此,立秋祭祀土地神,成了古人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祭祀前,村民们会提前准备祭品:新收获的玉米、黄豆、南瓜(象征丰收),猪肉、鸡肉、鱼肉(三牲),还有酒、香烛、纸钱。到了立秋当天,全村人会聚集在村里的土地庙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先将祭品摆上供桌,点燃香烛,老人带领大家向土地神跪拜,口中默念祈福的话语,比如 “土地神啊,感谢您保佑庄稼长势好,求您再保佑我们秋收顺利,颗粒归仓”;然后烧纸钱、放鞭炮,寓意 “给土地神送‘钱财’,请他继续护佑村民”。
祭祀结束后,村民们会把祭品分食,尤其是新收获的农作物,每个人都要尝一口,寓意 “共享丰收的喜悦,沾沾土地神的福气”。有些地方还会举办 “社日宴”,全村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分享秋收的计划,增进邻里感情。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不再举行正式的祭祀仪式,但 “感恩土地” 的理念仍在延续 —— 比如农民会在立秋这天给庄稼浇最后一次水,轻轻抚摸稻穗,说一句 “辛苦你了”,这便是最朴素的 “祭土地”。
古人认为,立秋夜晚 “秋神降临”,此时摸瓜能带来好运:如果摸到 “南瓜”,寓意 “生男娃”(“南” 与 “男” 谐音);摸到 “扁豆”,寓意 “生女娃”(“扁” 与 “变” 谐音,暗含 “如愿变性别” 的趣味);摸到 “茄子”,寓意 “孩子长得高”(茄子细长,象征 “长高”)。因此,立秋夜晚,年轻人会结伴去田间 “摸秋”,主人家即使发现了,也不会生气,反而会笑着说 “摸吧摸吧,摸走晦气,带来福气”。
有些地方的 “摸秋” 还带着 “送子” 的寓意:如果村里有久婚未育的夫妻,邻居会特意在立秋夜晚 “偷” 一个南瓜或冬瓜,悄悄送到他们家门口,贴上一张红纸条,写着 “送子来”,祈愿他们早日得子。这种 “摸秋送子” 的习俗,充满了邻里间的温情与善意。
古人认为,立秋当天的水 “沾染了秋气”,有 “神奇的功效”:喝了能驱散盛夏残留的暑气,预防秋天的 “秋燥”;用秋水洗脸,能让皮肤光滑;用秋水浇灌庄稼,能让庄稼长得更壮。因此,立秋清晨,村民们会早早起床,去河边或井边取水,有的用陶罐装起来,慢慢饮用;有的则直接喝几口,感受秋水的清凉。
有些地方还会把秋水与其他食材搭配:比如用秋水熬粥,认为能 “养胃”;用秋水泡茶,认为能 “清热”;甚至用秋水浸泡瓜果,认为能 “让瓜果更甜”。虽然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但却藏着古人对 “健康” 的朴素祈愿 —— 希望通过顺应时节的小事,获得一整年的平安。
在城市里,“咬秋” 不再局限于西瓜、秋桃,而是变成了吃各种时令水果,比如葡萄、梨、猕猴桃,人们会在立秋这天特意买些水果,和家人一起分享,感受 “咬秋” 的仪式感;“贴秋膘” 也更注重健康,不再追求 “大肉大油”,而是选择瘦肉、鱼虾、豆制品等,搭配蔬菜,做到 “营养均衡”;“晒秋” 则成了旅游打卡的热门项目,人们会特意去乡村体验晒玉米、摘辣椒,或者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做的 “立秋美食”,分享节气的喜悦。
有些学校还会组织 “立秋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立秋的习俗,画 “晒秋” 的图画,或者一起吃西瓜 “咬秋”,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些演变,让立秋习俗不再是 “老古董”,而是融入现代生活的 “文化符号”。
从咬秋的清脆,到贴秋膘的香甜;从晒秋的斑斓,到祭土地的虔诚 —— 立秋的习俗,从来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古人对生活的 “温柔规划”:它提醒我们,要顺应时节调整饮食,为身体储备能量;它告诉我们,要感恩自然的馈赠,珍惜丰收的喜悦;它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季节的变化,体会生活的美好。
如今,虽然我们不再需要靠 “贴秋膘” 抵御寒冬,不再需要靠 “晒秋” 储存粮食,但立秋习俗背后的 “顺时而生、感恩生活” 的理念,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当我们在立秋这天,吃一口时令水果,尝一口滋补的汤羹,或许能读懂古人的智慧:生活的美好,就藏在这些顺应时节的小仪式里,藏在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里。

一、核心习俗:咬秋与贴秋膘,藏着对时节的顺应
立秋最深入人心的习俗,当属 “咬秋” 与 “贴秋膘”。这两项习俗一 “咬” 一 “补”,前者是对盛夏的告别,后者是为秋冬的储备,满满都是古人 “顺时而食” 的生活智慧。1. 咬秋:咬住秋光,送走暑气
“咬秋” 又称 “啃秋”,核心是 “在立秋这天咬食当季瓜果”,寓意 “咬住秋天的生机,驱散盛夏的暑气”。不同地区的 “咬秋” 食材各有不同,但都离不开 “时令” 二字。在北方,最经典的咬秋方式是 “啃西瓜”。过去盛夏暑热,人们食欲差,立秋这天吃块冰凉的西瓜,既能解最后一丝暑气,又有 “咬掉秋老虎”(立秋后短期回热天气)的祈愿 —— 老人们会说 “立秋啃口瓜,冬天不冻牙”,虽带点趣味,却藏着对健康的期许。有些地方还会把西瓜籽留下来,晾干后炒熟,等到冬天嗑瓜子,算是把 “夏天的味道” 留到了寒冬。
在南方,“咬秋” 的选择更丰富:江南一带爱啃 “秋桃”,桃子饱满多汁,咬一口甜滋滋,吃完后还会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这天扔进火炉里烧掉,寓意 “烧掉晦气,来年平安”;浙江、安徽等地则会咬 “玉米”,刚成熟的嫩玉米煮得软糯,咬下去满是清甜,象征 “咬住丰收的开端”;还有些地方会咬 “茄子”,认为茄子能 “清热润燥”,帮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天。
“咬秋” 不只是吃水果,更像是一种 “仪式感”——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同一块西瓜、同一个桃子,说说 “这夏天终于过去了”,聊聊 “秋天该种些什么菜”,在清脆的 “咔嚓” 声里,完成与盛夏的温柔告别。
2. 贴秋膘:补回 “苦夏”,为冬储能
“贴秋膘” 是北方最具代表性的立秋习俗,核心是 “吃富含脂肪、蛋白质的肉食”,把夏天因暑热流失的体重和体力 “补回来”。古人认为,盛夏时节 “暑气逼人”,人们容易 “苦夏”—— 食欲差、睡不好,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体消化功能逐渐恢复,此时吃些肉食,既能补充营养,又能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这便是 “贴秋膘” 的由来。
北方人的 “贴秋膘”,首选是猪肉:有的人家会炖一锅红烧肉,油亮的肉块裹着酱汁,入口即化;有的会做酱肘子,皮韧肉嫩,啃起来格外过瘾;还有的会包饺子,馅料用五花肉搭配白菜或韭菜,“饺子形似元宝,吃了既能贴膘,又能招财”。除了猪肉,羊肉、牛肉也是不错的选择,有些地方会煮羊肉汤,喝上一碗,浑身暖乎乎的,既补膘又驱寒。
南方的 “贴秋膘” 相对清淡些,不追求 “大肉大油”,而是讲究 “温补”:广东人会煲 “冬瓜薏米排骨汤”,冬瓜清热,排骨补身,兼顾营养与祛湿;江南一带会吃 “酱鸭”,鸭肉性凉,适合初秋吃,既能补膘又不上火;福建人则爱喝 “花生猪脚汤”,猪脚富含胶原蛋白,花生养胃,是 “温和贴膘” 的代表。
不过,古人 “贴秋膘” 也讲究 “适度”,不会暴饮暴食,而是 “循序渐进”—— 先从少量肉食开始,让肠胃慢慢适应,避免给身体造成负担,这与现代 “健康饮食” 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丰收相关习俗:晒秋与祭土地,藏着对自然的感恩
立秋后,农作物逐渐成熟,古人围绕 “丰收” 形成了晒秋、祭土地神等习俗,既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是对秋收的祈愿。1. 晒秋:把 “秋天” 晒成风景
“晒秋” 是南方山区(尤其是江西婺源、安徽宏村、湖南湘西等地)的特色习俗,核心是 “将收获的农作物晾晒储存”,既是实用的农事活动,也成了极具诗意的文化景观。立秋后,山区的村民们迎来了收获季:玉米成熟了,金灿灿的;辣椒红透了,像一串串小灯笼;黄豆、南瓜、茄子也相继丰收。由于山区地势陡峭,没有平坦的晒场,村民们便利用自家的屋顶、窗台、晒楼,甚至房前屋后的石板路,把农作物摊开晾晒 —— 红的辣椒、黄的玉米、橙的南瓜、绿的豆角,在青灰色的屋顶上铺成一片五彩斑斓的 “秋色”,远远望去,像一幅立体的油画,被称为 “晒秋”。
“晒秋” 不只是 “晒干储存”,还藏着对 “好收成” 的祈愿:村民们会把辣椒晒得红亮,寓意 “日子红火”;把玉米晒得饱满,寓意 “五谷丰登”;把南瓜晒得金黄,寓意 “黄金满仓”。晾晒时,还会特意把农作物摆成吉祥的形状,比如 “福” 字、“丰” 字,讨个好彩头。
如今,“晒秋” 早已不只是实用的农事活动,更成了乡村旅游的 “名片”:每到立秋后,婺源、宏村等地的晒秋景观会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拍照,村民们还会举办 “晒秋节”,邀请游客体验晒玉米、摘辣椒,感受丰收的喜悦。这些晒在阳光下的农作物,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让更多人读懂了古人 “顺应时令” 的生活智慧。
2. 祭土地神:感恩大地的馈赠
立秋是 “秋耕” 与 “秋收” 的过渡节点,古人会在这天祭祀 “土地神”(又称 “社神”),感谢土地神保佑农作物生长,祈求秋收顺利、颗粒归仓。土地神是古人心中 “掌管农事” 的神灵,被称为 “衣食父母”—— 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生存的基础。因此,立秋祭祀土地神,成了古人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祭祀前,村民们会提前准备祭品:新收获的玉米、黄豆、南瓜(象征丰收),猪肉、鸡肉、鱼肉(三牲),还有酒、香烛、纸钱。到了立秋当天,全村人会聚集在村里的土地庙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先将祭品摆上供桌,点燃香烛,老人带领大家向土地神跪拜,口中默念祈福的话语,比如 “土地神啊,感谢您保佑庄稼长势好,求您再保佑我们秋收顺利,颗粒归仓”;然后烧纸钱、放鞭炮,寓意 “给土地神送‘钱财’,请他继续护佑村民”。
祭祀结束后,村民们会把祭品分食,尤其是新收获的农作物,每个人都要尝一口,寓意 “共享丰收的喜悦,沾沾土地神的福气”。有些地方还会举办 “社日宴”,全村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分享秋收的计划,增进邻里感情。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不再举行正式的祭祀仪式,但 “感恩土地” 的理念仍在延续 —— 比如农民会在立秋这天给庄稼浇最后一次水,轻轻抚摸稻穗,说一句 “辛苦你了”,这便是最朴素的 “祭土地”。
三、地域特色习俗:摸秋与喝秋水,藏着趣味与祈愿
除了核心习俗,不同地区还有独具特色的立秋习俗,这些习俗充满趣味,也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1. 摸秋:“偷” 瓜送子,趣味祈福
“摸秋” 是南方部分地区(如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的习俗,通常在立秋夜晚进行,核心是 “偷偷采摘别人家的瓜果”,但不被视为 “偷窃”,反而被认为是 “吉祥之事”。古人认为,立秋夜晚 “秋神降临”,此时摸瓜能带来好运:如果摸到 “南瓜”,寓意 “生男娃”(“南” 与 “男” 谐音);摸到 “扁豆”,寓意 “生女娃”(“扁” 与 “变” 谐音,暗含 “如愿变性别” 的趣味);摸到 “茄子”,寓意 “孩子长得高”(茄子细长,象征 “长高”)。因此,立秋夜晚,年轻人会结伴去田间 “摸秋”,主人家即使发现了,也不会生气,反而会笑着说 “摸吧摸吧,摸走晦气,带来福气”。
有些地方的 “摸秋” 还带着 “送子” 的寓意:如果村里有久婚未育的夫妻,邻居会特意在立秋夜晚 “偷” 一个南瓜或冬瓜,悄悄送到他们家门口,贴上一张红纸条,写着 “送子来”,祈愿他们早日得子。这种 “摸秋送子” 的习俗,充满了邻里间的温情与善意。
2. 喝秋水:立秋取水,祈愿健康
在山东、河北等地,立秋当天有 “喝秋水” 的习俗,核心是 “取立秋当天的井水或河水饮用”,认为能 “清热祛病,健康一整年”。古人认为,立秋当天的水 “沾染了秋气”,有 “神奇的功效”:喝了能驱散盛夏残留的暑气,预防秋天的 “秋燥”;用秋水洗脸,能让皮肤光滑;用秋水浇灌庄稼,能让庄稼长得更壮。因此,立秋清晨,村民们会早早起床,去河边或井边取水,有的用陶罐装起来,慢慢饮用;有的则直接喝几口,感受秋水的清凉。
有些地方还会把秋水与其他食材搭配:比如用秋水熬粥,认为能 “养胃”;用秋水泡茶,认为能 “清热”;甚至用秋水浸泡瓜果,认为能 “让瓜果更甜”。虽然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但却藏着古人对 “健康” 的朴素祈愿 —— 希望通过顺应时节的小事,获得一整年的平安。
四、立秋习俗的现代演变: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立秋习俗也在慢慢演变,但核心的 “顺应时令、感恩自然” 从未改变。在城市里,“咬秋” 不再局限于西瓜、秋桃,而是变成了吃各种时令水果,比如葡萄、梨、猕猴桃,人们会在立秋这天特意买些水果,和家人一起分享,感受 “咬秋” 的仪式感;“贴秋膘” 也更注重健康,不再追求 “大肉大油”,而是选择瘦肉、鱼虾、豆制品等,搭配蔬菜,做到 “营养均衡”;“晒秋” 则成了旅游打卡的热门项目,人们会特意去乡村体验晒玉米、摘辣椒,或者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做的 “立秋美食”,分享节气的喜悦。
有些学校还会组织 “立秋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立秋的习俗,画 “晒秋” 的图画,或者一起吃西瓜 “咬秋”,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些演变,让立秋习俗不再是 “老古董”,而是融入现代生活的 “文化符号”。
从咬秋的清脆,到贴秋膘的香甜;从晒秋的斑斓,到祭土地的虔诚 —— 立秋的习俗,从来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古人对生活的 “温柔规划”:它提醒我们,要顺应时节调整饮食,为身体储备能量;它告诉我们,要感恩自然的馈赠,珍惜丰收的喜悦;它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季节的变化,体会生活的美好。
如今,虽然我们不再需要靠 “贴秋膘” 抵御寒冬,不再需要靠 “晒秋” 储存粮食,但立秋习俗背后的 “顺时而生、感恩生活” 的理念,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当我们在立秋这天,吃一口时令水果,尝一口滋补的汤羹,或许能读懂古人的智慧:生活的美好,就藏在这些顺应时节的小仪式里,藏在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