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足迹遍布黔、湘、滇、川等省份,虽因地域差异衍生出不同支系(如黔东南的 “长裙苗”、湘西的 “短裙苗”、滇东北的 “大花苗”),但始终以鲜明的文化符号、热烈的生活态度,将风俗沉淀为民族的精神密码。从苗年的团圆欢腾,到银饰的叮当流光;从酸汤的醇厚鲜香,到游方歌的婉转情意,每一项风俗都藏着苗族人与自然共生、与祖先对话的智慧,也藏着对美好生活的赤诚向往。​
苗族的风俗

一、节日:刻在时光里的欢腾仪式​

苗族的节日多与农耕、祭祀、团圆相关,其中苗年、姊妹节、芦笙节最具代表性,既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祈愿。​

苗年是苗族最隆重的 “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却因支系与地域不同,时间多在秋收后的农历十月至十一月(黔东南苗族多在十月初一,湘西苗族则在冬月)。节前一个月,苗家人就开始忙碌:妇女们纺线织布、缝制新衣,男子们上山砍柴、修整房屋,孩子们则盼着磨糯米、做糍粑。除夕当天,家家户户要杀年猪 —— 选最肥的猪,杀后先割一块肉祭祖,再分给邻里,体现 “共庆丰收” 的心意;糯米粑是苗年的 “灵魂食物”,用木甑蒸熟糯米,放进石臼里捶打,直到糯米变得软糯筋道,再捏成圆饼,有的还会印上 “福”“寿” 纹样,或包上豆沙、花生馅。​

大年初一,苗家人要 “走亲访友”,晚辈带着糯米粑、酒去给长辈拜年,长辈则回赠银饰或糖果;午后,村寨的晒谷场会响起芦笙声,男女老少穿着新衣跳 “芦笙舞”,男子吹芦笙领舞,女子甩着百褶裙跟随,脚步整齐划一,裙摆翻飞如蝶;夜晚,篝火升起,大家围坐在一起唱 “苗歌”,歌词里有祖先的故事、一年的收成,也有对来年的期盼,歌声能飘满整个山谷。苗年的核心是 “团圆”,哪怕在外打工的亲人,也要赶在节前回家,就像苗族老人说的:“苗年的火塘不能缺人,缺了人,年就不暖了。”​

姊妹节是黔东南台江、施秉一带苗族的 “情人节”,因 “吃姊妹饭” 的习俗得名,时间在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节前,苗族姑娘们会结伴去山上采摘染饭花、枫香叶、红蓝草,用这些植物的汁液将糯米染成红、黄、黑、白、紫五种颜色,煮成 “姊妹饭”—— 红色象征热情,黄色象征丰收,黑色象征庄重,每一粒米都裹着草木的清香。​

节日当天,姑娘们会把姊妹饭装进精致的竹篮,送给心仪的小伙;小伙若有意,会回赠银饰、手帕,然后一起去 “游方坡” 对歌。游方坡是村寨里专门的交友场地,小伙吹起木叶,姑娘唱起 “游方歌”,歌词多是即兴创作,比如 “妹在坡上采花忙,哥在坡下把歌扬,若问哥心向何处,只向妹的花衣裳”,歌声里藏着青涩的情意。若两人情投意合,会互赠信物(姑娘送亲手绣的荷包,小伙送打磨的银簪),约定下次相见。姊妹节不仅是青年男女的交友机会,也是全村的狂欢 —— 老人会在寨子里摆 “长桌宴”,大家共享姊妹饭、酸汤鱼,孩子们则在一旁追闹,满是热闹的烟火气。​

芦笙节是苗族最热闹的 “竞技节日”,不同地区举办时间不同(凯里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滇东北苗族在农历九月),核心是 “吹芦笙、比技艺、庆丰收”。芦笙是苗族的 “圣物”,用竹木制成,管身刻有花纹,声音浑厚悠扬,既是乐器,也是祭祀工具。节日当天,各村寨的芦笙队会穿着盛装聚集在广场,队员们头戴银冠、身披织锦,手持芦笙列队入场,随着 “咚 —— 咚 ——” 的鼓点,奏响《迎宾曲》,声音能传数里。​

芦笙节的重头戏是 “芦笙舞比赛”,各村队轮流表演,有的跳 “踩堂舞”(围成圆圈,脚步随芦笙节奏起伏),有的跳 “竞技舞”(加入翻跟斗、叠罗汉的动作),最精彩的是 “斗牛赛”—— 村民会牵来自家最壮的水牛,在牛头上系红绸,让牛在场上较量,围观者呐喊助威,胜者的主人会得到全村的喝彩,还能获得银饰、米酒的奖励。芦笙节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村寨间的交流 —— 不同村寨的人通过节日相识,分享农耕经验,甚至定下婚约,让文化在欢腾中传承。​

二、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史书​

苗族服饰被称为 “穿在身上的史诗”,每一件银饰、每一寸刺绣,都藏着苗族的历史、信仰与审美,尤其是银饰与刺绣,堪称 “双绝”。​

银饰是苗族女子的 “第二肌肤”,从头顶到脚踝,几乎都有银饰点缀:头饰有 “银角”(形似牛角,有的高达 30 厘米,刻有龙、凤纹样,象征祖先的图腾)、“银冠”(用数百片银片叠成,缀满银花、银铃,走路时叮当作响);项饰有 “银项圈”(分单层、多层,有的重达数斤,刻有 “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的图案)、“银锁”(形似长命锁,中间刻有 “福” 字,寓意锁住福气);手饰有 “银手镯”(分光面、雕花两种,有的刻有蝴蝶纹 —— 苗族信仰 “蝴蝶妈妈”,认为蝴蝶是始祖)、“银戒指”(多为花瓣形,小巧精致);还有 “银裙片”(缝在百褶裙上,走路时裙摆摆动,银片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要经过 “熔银、拉丝、錾花、焊接” 等十多道工序,全靠手工完成。比如 “拉丝银饰”,匠人要将银块熔化成银条,再拉成细如发丝的银线,然后编织成银花、银链;“錾花银饰” 则需用小锤在银片上敲打,刻出细腻的花纹,有的花纹甚至比指甲盖还小,却能清晰看到龙鳞、凤羽。苗族女子的银饰不仅是装饰,更有文化寓意:银能 “驱邪避灾”(古人认为银能验毒、杀菌),也象征 “富贵”(银饰越多,代表家庭越富足),最重要的是,银饰是女子出嫁时的 “嫁妆”,由母亲传给女儿,代代相传,藏着家族的记忆。​

刺绣是苗族服饰的 “灵魂”,多绣在围裙、袖口、衣领、背扇上,图案多与自然、祖先、神话相关:有 “蝴蝶妈妈”(苗族创世神话中,蝴蝶生下十二个蛋,孵化出人类、动物,因此蝴蝶是始祖的象征),有 “龙纹”(苗族的龙不像汉族的威严,而是带着草木的灵动,有的龙身刻满花纹,像缠绕的藤蔓),有 “鸟纹”(象征自由、吉祥,常见的有锦鸡、喜鹊),还有 “五谷纹”(稻穗、玉米、豆子,象征丰收)。​

不同支系的刺绣风格差异明显:黔东南苗族的刺绣细腻精致,常用 “打籽绣”(将线绕成小籽,钉在布上,形成凸起的花纹),颜色鲜艳(红、绿、蓝为主);湘西苗族的刺绣粗犷大气,常用 “辫绣”(将线编成辫子,再缝在布上),图案简洁;滇东北苗族的刺绣则偏爱 “贴布绣”(将彩色布剪成图案,贴在底布上,再缝边),色彩柔和。苗族女子从七八岁就开始学刺绣,母亲会教她们认图案、握针线,绣出的第一件作品往往是给弟弟妹妹的背扇,或给自己的围裙 —— 刺绣不仅是技艺,更是女子 “心灵手巧” 的象征,也是她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如绣 “并蒂莲”,是盼着爱情美满;绣 “稻穗”,是盼着家人丰收。​

三、饮食:藏在烟火里的生活智慧​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饮食因地制宜,形成了 “酸、辣、糯” 三大特色,其中酸食最具代表性,糯米饭则是待客的 “最高礼仪”,每一道菜都藏着适应山区生活的智慧。​

酸汤是苗族饮食的 “灵魂”,几乎顿顿离不开,有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的俗语。酸汤分两种:“白酸汤” 用糯米、玉米发酵制成,口感清爽,适合夏天解暑;“红酸汤” 用番茄、辣椒、生姜、大蒜发酵制成,口感醇厚,适合煮肉、煮菜。最经典的是 “酸汤鱼”—— 选稻田里养的鲤鱼(肉质鲜嫩),处理干净后放进红酸汤里煮,再加入豆芽、豆腐、青菜,出锅前撒上葱花、香菜,酸汤的醇厚裹着鱼肉的鲜美,一口下去,酸辣开胃。苗族爱吃酸,源于山区储存食物的需求:过去没有冰箱,将蔬菜、肉类泡在酸汤里,能保存数月不坏,还能开胃(山区湿气重,酸食能祛湿)。如今,酸汤不仅是家常菜,还成了苗族的 “名片”,在各地的苗族餐馆里,酸汤鱼都是必点的招牌菜。​

糯米饭是苗族的 “吉祥食物”,在节日、待客、祭祀时必不可少。苗族的糯米饭做法讲究:用木甑蒸熟(比电饭煲蒸的更软糯),有的会用染饭花染成黄色,有的会加入腊肉、香肠炒成 “油糯饭”,还有的会捏成饭团(方便携带,上山劳作时当干粮)。待客时,苗族会用 “糯米饭 + 腊肉” 招待客人: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再配上一块熏得金黄的腊肉(苗族的腊肉是用柴火熏制的,香味浓郁),还要倒上自酿的米酒,让客人吃饱喝足。在苗年、姊妹节等节日,糯米饭还会被做成 “糍粑”“清明粑”(用糯米粉包上艾草、豆沙),寓意 “团圆”“吉祥”。​

米酒是苗族待客的 “诚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米酒用糯米发酵制成,度数不高(约 10-15 度),口感清甜,有的会加入杨梅、桂花,酿成 “杨梅酒”“桂花酒”。苗族待客有 “拦门酒” 的习俗:客人进寨时,寨门口会站着几位穿着盛装的苗族姑娘,手里端着米酒碗,唱着 “拦门歌”,客人要喝了酒才能进寨 —— 有的地方是 “三碗酒”(象征 “福禄寿”),有的地方是 “一碗酒”(象征 “心意到了就行”),若客人实在不能喝酒,也可以用嘴唇碰一下碗沿,表心意。喝酒时,苗族还会唱 “酒歌”,歌词多是 “客人来了要喝酒,酒里藏着苗家情”,歌声里满是热情。​

四、婚恋:歌声里的情意与仪式​

苗族的婚恋风俗浪漫而隆重,以 “游方”“跳月” 为交友方式,以 “哭嫁”“回门” 为仪式,处处透着对爱情的尊重与对家族的重视。​

游方是黔东南苗族青年男女的主要交友方式,多在农闲时(比如饭后、节日)进行,地点在村寨里的 “游方坡”(专门开辟的空地,有的会种上树木,供人遮阴)。傍晚时分,小伙们会穿上新衣,带上芦笙、木叶,去游方坡等候;姑娘们则会结伴而来,手里拿着绣活或手帕。小伙先吹木叶(木叶声清脆,能吸引姑娘注意),若姑娘有意,会回应一声 “哎”,然后小伙开始唱 “游方歌”,歌词多是即兴创作,比如 “月亮出来照山坡,哥在坡上唱情歌,妹若有心听哥唱,就请抬头看哥哟”;姑娘则会回唱,歌词里藏着对小伙的试探,比如 “哥唱情歌真好听,不知哥心真不真,若哥真心对妹好,就请常来游方坡”。​

若两人情投意合,会互赠信物:姑娘送亲手绣的荷包(荷包上绣着蝴蝶、花草,象征心意),小伙送银簪或木叶(银簪是贴身之物,象征珍视);之后,小伙会请媒人去姑娘家提亲,提亲时要带糯米粑、米酒、银饰(彩礼),姑娘的父母会问小伙的人品、劳作能力,若同意,就会定下 “订婚日”。​

哭嫁是苗族婚礼的重要仪式,姑娘出嫁前三天就要开始 “哭”,不是伤心,而是 “感恩” 与 “不舍”。哭嫁时,姑娘会对着母亲、姐妹、亲戚哭,歌词里有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娘养女儿十八年,一针一线缝衣衫,如今女儿要出嫁,不知何时再团圆”),有对姐妹的不舍(“妹与姐姐从小伴,一起刺绣一起玩,如今姐姐要出嫁,妹在娘家好孤单”),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嫁去婆家要勤劳,孝敬公婆要周到,夫妻和睦过日月,不让娘家把心操”)。哭嫁时,亲戚会 “劝哭”,其实是一起唱,场面热闹又温馨。出嫁当天,姑娘要穿着最华丽的银饰、刺绣新衣,由哥哥背着出门(象征 “不沾娘家的土,不忘娘家的恩”),然后坐花轿去婆家;婆家会摆 “长桌宴”,招待送亲的客人,大家喝酒、唱歌,庆祝新人结婚。​

婚后第三天,新人要 “回门”(回娘家),新郎要带糯米粑、米酒、腊肉去娘家,给岳父母请安,娘家会再摆一次宴席,让新人与亲戚见面,象征 “婚姻得到家族的认可”。​

五、信仰:与自然、祖先的对话​

苗族信仰 “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认为自然有灵、祖先有魂,通过祭祀仪式祈求平安、丰收,其中 “祭鼓节”“祭树” 最具代表性。​

祭鼓节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祀节日,每 13 年举办一次(有的支系每 7 年一次),核心是 “祭鼓”—— 苗族认为,鼓是祖先的象征,鼓在,祖先就在,能保佑村寨平安。祭鼓节前,村寨会选 “鼓头”(负责组织祭祀的人,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鼓头会带领村民做准备:制作新鼓(用大楠木做鼓身,羊皮做鼓面,鼓身上刻龙、凤、蝴蝶纹样)、杀牛(选最壮的牛,祭祀时用牛血祭鼓)、准备祭品(糯米粑、米酒、水果)。​

祭鼓节当天,全村人穿着盛装聚集在 “鼓场”(村寨中心的空地),鼓头先带领大家向鼓鞠躬,然后念 “祭鼓词”(祈求祖先保佑村寨丰收、平安),接着杀牛祭鼓,将牛血涂在鼓上,再把牛肉分给村民(每人一块,象征 “共享祖先的恩赐”);之后,大家跳 “踩堂舞”,围着鼓转圈,男子吹芦笙,女子甩裙摆,舞步整齐,歌声震天,从白天跳到夜晚。祭鼓节不仅是祭祀,也是村寨的 “团圆节”,在外的村民都会回来,一起参与仪式,感受家族的凝聚力。​

祭树是苗族日常的祭祀活动,苗族认为 “神树” 有灵(多是高大的古树,比如枫树、樟树),能保佑村寨平安、丰收。每年农历三月,村寨会组织 “祭树”:村民带着糯米粑、米酒、香烛来到神树下,由老人点燃香烛,念 “祭树词”(“神树神树高高长,保佑村寨人安康,庄稼长得比人高,牛羊多得满山岗”),然后将糯米粑、米酒洒在树下,祈求神树保佑;孩子们则会在树下玩耍,有的会绕着树跑,说 “绕树三圈,能长高高”。苗族不砍神树,也不在神树下大小便,体现对自然的敬畏。​

如今,苗族的风俗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银饰制作、苗族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匠人通过短视频分享制作过程,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技艺;苗年、姊妹节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活动,游客能体验做糯米粑、跳芦笙舞,感受苗族的热情;年轻的苗族姑娘依然会学刺绣、唱苗歌,将风俗融入日常 —— 她们会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绣的荷包,会在婚礼上穿传统银饰,让民族的文化以更年轻的方式延续。​

苗族的风俗,从来不是 “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烟火里的生活:是苗年火塘边的团圆,是酸汤锅里的鲜香,是银饰碰撞的叮当,是游方歌里的情意。这些风俗,藏着苗族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祖先的对话,也藏着他们对生活最赤诚的热爱 —— 这份热爱,让苗族的文化历经千年,依然鲜活动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