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养生大讲堂

国学养生并非简单的 “进补” 或 “锻炼”,而是融合了儒家的 “中庸之道”、道家的 “顺应自然”、中医的 “阴阳平衡” 等思想,形成的一套兼顾身体调理与心灵滋养的生活哲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国学养生大讲堂”,一同探寻古人的健康智慧,为现代生活注入一份从容与安康。​
国学养生大讲堂

一、食饮有节:从《黄帝内经》学 “吃的智慧”​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养生的根基,而国学经典《黄帝内经》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里的 “节”,既指 “节制”,也指 “时节”。​

从 “节制” 来看,古人强调 “过犹不及”。儒家倡导 “食无求饱”,认为过量饮食会加重脾胃负担,正如《论语》中孔子所言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提醒人们肉类虽有营养,却不能超过主食的分量。道家则更注重 “清淡为上”,主张减少油腻、辛辣、过甜的食物,避免 “五味过极” 损伤五脏 —— 酸味过甚伤肝,苦味过甚伤心,甘味过甚伤脾,辛味过甚伤肺,咸味过甚伤肾。这种 “饮食节制” 的理念,与现代营养学提倡的 “均衡饮食” 不谋而合,只是古人更强调从 “顺应身体需求” 出发,而非单纯追求 “营养指标”。​

从 “时节” 来看,国学养生讲究 “应季而食”。《黄帝内经》提出 “食岁谷”,即吃当季、当地生长的食物。春天阳气生发,宜吃韭菜、春笋等 “助阳” 食材;夏天暑热难耐,宜吃西瓜、绿豆等 “清热” 食物;秋天燥气盛行,宜吃梨、银耳等 “润燥” 之品;冬天寒冷藏阳,宜吃羊肉、萝卜等 “温补” 食材。这种 “顺时而食” 的智慧,本质是让身体与自然节律同步,减少外界环境对健康的干扰,正如古人所说 “天人相应”,饮食便是连接人体与自然的重要纽带。​

二、情志调畅:以儒家道家养 “平和之心”​

国学养生中,“情志” 是与 “身体” 同等重要的维度。《黄帝内经》提出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脏腑健康。而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调畅情志的方法。​

儒家提倡 “中庸之道”,主张情绪表达要 “适度”。孔子说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快乐时不过度放纵,悲伤时不过度沉溺。这种 “适度” 的智慧,能帮助我们避免极端情绪对身体的伤害。同时,儒家强调 “修身养性”,通过 “克己复礼”“仁者爱人” 等理念,培养宽容、豁达的心态 —— 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对琐事少一份计较,内心的平和自然能转化为身体的健康。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 善良与宽容,本身就是最好的 “情绪养生剂”。​

道家则倡导 “顺应自然”,主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庄子提出 “心斋”“坐忘” 的修养方法,即通过排除外界干扰、放空内心杂念,达到心灵的宁静。这种 “放下执念” 的心态,能帮助我们应对现代生活中的焦虑与压力 —— 面对工作的挑战,不急于求成;面对生活的缺憾,不纠结抱怨。道家还认为 “少私寡欲” 是养生的关键,过多的欲望会让人心神不宁,而简化需求、专注当下,才能让内心回归平静。正如《道德经》所言:“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懂得知足,才能在纷繁世界中守住健康的 “本心”。​

三、起居有常:从古人作息学 “顺时生活”​

除了饮食与情志,国学养生对 “起居” 也有严格的要求。《黄帝内经》明确指出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生活作息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这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古人的作息与自然节律紧密相连,形成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活模式。春天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因为春天阳气渐升,早起能顺应阳气生发,多到户外散步能促进气血流通;夏天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天白昼长、阳气盛,可适当延长活动时间,但要避免暴晒;秋天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天阳气渐收,早睡能帮助收敛阳气,早起可顺应秋高气爽的时节;冬天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阳气藏于体内,早睡能养护阳气,晚起则避免受寒邪侵袭。这种 “顺时起居” 的方法,本质是让身体的 “生物钟” 与自然的 “四季钟” 同步,减少熬夜、赖床等不良作息对身体的损耗。​

此外,古人还注重 “劳逸结合”。《庄子》提出 “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提醒人们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适度。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因工作繁忙而 “过度劳累”,导致气血耗损、免疫力下降,这正是违背了 “不妄作劳” 的养生原则。国学养生告诉我们,“休息” 不是 “浪费时间”,而是对身体的 “滋养”—— 适当的午睡能补充阳气,睡前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这些简单的起居习惯,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 “健康密码”。​

四、动静结合:以传统运动强 “气血之基”​

国学养生中的 “运动”,并非追求高强度的锻炼,而是讲究 “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既能强健身体,又能修养心神。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太极拳源自道家思想,讲究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练习时,动作缓慢柔和,呼吸均匀深长,既能活动筋骨、疏通经络,又能让心神专注于动作与呼吸之间,达到 “形动而神静” 的境界。现代研究表明,太极拳能改善心肺功能、调节血压,还能缓解焦虑情绪,这与国学养生 “形神共养” 的目标完全一致。​

八段锦则源自宋代,因 “八式动作如锦缎般优美连贯” 而得名。它的每一式都对应着不同的脏腑调理 ——“两手托天理三焦” 可拉伸脊柱、调理三焦气机,“左右开弓似射雕” 能锻炼肩背、增强肺气,“调理脾胃须单举” 可活动脾胃、促进消化。八段锦动作简单易学,无需特殊场地,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是将国学养生融入日常生活的绝佳方式。

国学养生,从来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一种顺应自然、尊重身体、滋养心灵的生活方式。它藏在一粥一饭的节制里,藏在一喜一怒的平和里,藏在一朝一夕的规律里,更藏在一动一静的从容里。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我们不妨放慢脚步,从国学经典中汲取养生智慧,让身体与心灵都回归本真的健康状态 —— 这,便是 “国学养生大讲堂” 想要传递给每一个人的生活哲学。

文章评论

国学爱好者 2023-06-21 14:30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易经的哲学思想,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化传承者 2023-06-20 16:45
易经的智慧确实可以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感谢作者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