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

《大学》开篇那句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同一颗穿越千年的星辰,在华夏文明的长河里始终闪耀。它道破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真理:无论身份高低、地位尊卑,“修身” 都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撑起个人德行、家庭和睦、国家兴盛的基石。从九五之尊的帝王,到躬耕田间的百姓,若想行得正、立得稳,皆需在 “修身” 二字上躬身践行,从未有过例外。​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

天子之修身,是 “以天下为念” 的克制与担当。帝王身居权力之巅,其言行举止牵动着万千生民的福祉,修身便不再是个人私事,而是治国理政的前提。唐太宗李世民深谙此理,登基后常以 “自省” 为修身之要:他曾因偏爱鹞鹰而疏于朝政,见魏徵入宫便慌忙将鹞鹰藏于袖中,最终鹞鹰窒息而亡。此事让他警醒,自此克制私欲,“每见魏徵,必正衣冠待之”,更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自省,广纳谏言、轻徭薄赋。正是这份 “克己修身” 的自觉,让他跳出了 “帝王多骄奢” 的桎梏,开创了 “贞观之治”—— 街道上夜不闭户,仓廪里粟米充盈,四夷皆来朝贺。反观那些亡国之君,如商纣王沉迷酒色、滥用民力,早已将 “修身” 抛诸脑后,最终落得国破身亡的下场。可见,天子修身,修的是 “公心” 而非 “私欲”,修的是 “责任” 而非 “享乐”,唯有如此,方能护佑天下苍生。​

庶人之修身,是 “以家国为基” 的坚守与践行。普通人没有帝王的权力,却有着维系社会运转的力量,修身便是在日常琐碎中践行美德,在平凡岗位上坚守本分。汉代的黄香,出身寒门,幼时便懂得 “修身孝亲”:夏日里,他先将父亲的枕席扇凉再请父亲安歇;冬日里,他先钻进被窝将被褥暖热,再让父亲入睡。这份 “温席” 的孝心,便是庶人修身的起点 —— 从善待家人做起,慢慢涵养出正直的品格。长大后的黄香入朝为官,始终坚守 “修身廉洁” 的准则,任魏郡太守时,遭遇水灾,他把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全部捐出救济灾民,却不肯占用百姓一分一毫。黄香的故事告诉我们,庶人修身,修的不是 “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 “力所能及的善举”:是商人坚守 “诚信不欺”,不缺斤短两;是教师秉持 “教书育人”,不敷衍塞责;是农民恪守 “勤劳耕耘”,不荒废土地。这些看似微小的 “修身” 之举,如同涓涓细流,汇聚起来便成了社会风气的 “江河”,让整个国家充满温情与正气。​

无论天子还是庶人,修身的本质都是 “正心诚意” 的自我雕琢。《大学》中说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便是修身的核心 —— 不欺心、不欺人,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依然坚守底线。帝王正心,是不被权力蒙蔽双眼,始终记得 “为君者当为民”;庶人正心,是不被利益诱惑心智,始终明白 “做人者当守德”。北宋大儒程颢,虽曾为官,却始终以 “修身” 为根本,即便身居高位,也 “衣不求华,食不求美”,常与弟子们在竹林间讲学,教导众人 “修身在于日常,不必求远”。他曾说 “一念之善,便是天堂;一念之恶,便是地狱”,这 “一念” 之间的选择,正是修身的关键。无论是帝王在朝堂上的决策,还是百姓在市井中的言行,若能守住 “正心诚意” 的底线,便是最好的修身。​

如今,时代虽已变迁,“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的道理却从未过时。对党员干部而言,修身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贪赃枉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普通百姓而言,修身是 “孝老爱亲,爱岗敬业”,不投机取巧,在平凡中坚守美德。修身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藏在我们每天的选择里:是面对利益时的 “不取不义之财”,是面对矛盾时的 “不逞一时之快”,是面对责任时的 “不推诿逃避”。​

正如古人所言 “修身则道立”,当每一位天子都能以修身护天下,每一位庶人都能以修身守本分,那么个人便有了立身之基,家庭便有了和睦之根,国家便有了兴盛之本。这便是《大学》留给我们的智慧 —— 千年流转,唯有修身,可让每个人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让整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行稳致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