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国学迎来了传承与创新的机遇,一批学养深厚的国学大师,以毕生之力深耕国学领域,为现代国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被后世尊为 “现代十大国学大师”。他们的学术成就不仅照亮了国学研究的道路,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这十位国学大师,虽学术路径、研究领域各有不同,但都以毕生之力为国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学术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们的学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深入研究国学、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铭记这些国学大师的贡献,从他们的学术成果与精神中汲取力量,推动国学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王国维:国学研究的 “境界” 开创者
王国维(1877 - 1927)是现代国学研究的开创性人物,他兼具中西学术视野,将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考据学相结合,开辟了国学研究的新路径。在史学领域,他提出著名的 “二重证据法”,以地下出土文物(如甲骨文、金文)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极大地推动了殷商史、两周史的研究,其著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至今仍是史学界的经典文献。在文学领域,他的《人间词话》以 “境界说” 为核心,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进行了深刻剖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重境界的论述,成为解读中国文学精神的重要标尺。王国维对国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术成果的丰硕,更在于他为国学研究注入了现代学术思维,打破了传统学术的封闭性。梁启超:国学普及与维新思想的融合者
梁启超(1873 - 1929)是近代史上 “百科全书式” 的学者,他既是维新变法的领军人物,也是国学传承与普及的重要推动者。梁启超的国学研究兼具 “破” 与 “立” 的特点:“破” 的是传统国学中僵化的封建伦理桎梏,“立” 的是将国学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新范式。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提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历史研究方法,为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梁启超非常注重国学的普及,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著作,将深奥的国学知识传播给大众。他提出的 “少年强则国强” 理念,更是将国学中的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践行者
陈寅恪(1890 - 1969)是 20 世纪中国史学界的泰斗,他学识渊博,精通多种语言,涵盖了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等,在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陈寅恪的国学研究以 “求真” 为核心,他主张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受政治、世俗观念的束缚,专注于学术真理的探索。在史学研究中,他擅长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对史料的精准考证,揭示历史的真相。其代表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从制度、政治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被史学界奉为经典。在文学领域,他的《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才女柳如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柳如是生平及相关史料的考证,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人精神,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陈寅恪的学术精神,成为后世学者追求学术独立与自由的典范。钱穆:以 “温情与敬意” 对待国史的大师
钱穆(1895 - 1990)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主张以 “温情与敬意” 对待中国历史与文化,反对当时学界存在的 “全盘西化” 与 “历史虚无主义” 倾向。钱穆的国学研究以史学为核心,他的《国史大纲》是中国通史研究的经典著作,该书以 “求其变”“求其通” 为宗旨,梳理了中国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发展脉络,强调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整体性,旨在唤醒国人对民族历史的认同与自信。在思想领域,钱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他的《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著作,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核心内涵进行了系统阐释,指出儒家思想中的 “人文精神”“家国情怀” 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钱穆一生讲学不辍,培养了大批国学人才,他的学术思想与教育理念,对现代国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胡适:用 “实验主义” 重构国学的倡导者
胡适(1891 - 1962)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现代国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他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实验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国学进行了重新梳理与审视,主张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学术方法,推动了国学研究的现代化转型。在文学领域,胡适倡导 “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献,为白话文的推广与普及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对《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小说的作者、版本、成书过程进行了深入考证,开创了古典小说研究的新范式。在哲学领域,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是中国第一部以现代学术体例撰写的中国哲学史著作,该书打破了传统哲学史以儒家思想为唯一主线的框架,将诸子百家思想纳入哲学史研究范畴,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辟了新道路。胡适的国学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他推动国学走向现代化的努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傅斯年:“史学就是史料学” 的实践者
傅斯年(1896 - 1950)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是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的创始人,主张 “史学就是史料学”,强调以史料为基础进行历史研究,推动了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化发展。傅斯年非常重视考古学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他积极组织考古发掘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殷墟考古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等珍贵文物,为殷商史研究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更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使考古学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在史学研究方法上,傅斯年主张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强调实地考察与史料收集的重要性。他的学术思想与实践,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史学人才。章太炎:传统国学的 “最后一位大师”
章太炎(1869 - 1936)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他被称为传统国学的 “最后一位大师”,同时也是现代国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章太炎的国学研究涵盖了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他精通文字学,对《说文解字》有深入的研究,其著作《文始》《新方言》《小尔雅义证》等,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史学领域,他主张 “六经皆史”,将儒家经典视为历史文献,打破了传统经学的神圣地位,为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在思想领域,章太炎早期积极参与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主张民主革命与民族独立,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章太炎一生讲学不辍,他的弟子众多,其中不乏后来的国学大师,如黄侃、鲁迅等。他的学术成就与思想,对传统国学向现代国学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黄侃:“国学之魂” 的坚守者
黄侃(1886 - 1935)是章太炎的弟子,也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小学、音韵学、训诂学等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被称为 “国学之魂”。黄侃治学严谨,注重根基,他主张 “为学须先立本”,强调打好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基础,才能深入研究国学。他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极为深入,其著作《说文解字注笺》《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等,对《说文解字》的词义、音韵进行了精准的阐释与补充,成为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在音韵学领域,黄侃提出了 “古本音”“古本韵” 的理论,对中国古代音韵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黄侃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教学认真负责,他的弟子众多,许多人后来成为国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他对国学的坚守与执着,为国学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刘师培:“少年国学大师” 的学术传奇
刘师培(1884 - 1919)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他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国学教育,学识渊博,著作等身,被称为 “少年国学大师”。刘师培的国学研究涵盖了经学、史学、文学、小学等多个领域,他在经学研究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其著作《经学教科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经学教材,该书以现代学术体例梳理了经学的发展历程,对经学知识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史学领域,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是中国第一部断代文学史著作,该书对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文学流派、作家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开创了断代文学史研究的新范式。刘师培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学术成就却极为丰硕,对现代国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季羡林:“东方学大师” 与国学的守护者
季羡林(1911 - 2009)是 20 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他被誉为 “东方学大师”,同时也是国学的坚定守护者。季羡林的学术研究领域极为广泛,涵盖了印度学、梵文文学、吐火罗文研究、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在东方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对印度古代语言、文学、哲学的研究,填补了中国东方学研究的许多空白,其著作《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吐火罗文研究》等,成为东方学研究的经典文献。在国学领域,季羡林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他主张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强调国学应涵盖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以及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周边国家文化。他的《季羡林谈国学》《我的国学情怀》等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国学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大众正确认识国学。季羡林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他的学术精神与家国情怀,成为后世学者学习的典范。这十位国学大师,虽学术路径、研究领域各有不同,但都以毕生之力为国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学术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们的学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深入研究国学、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铭记这些国学大师的贡献,从他们的学术成果与精神中汲取力量,推动国学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