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中秋诗词中,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劈空而来,尽显词人旷达飘逸的襟怀。然而在这超逸的背后,何尝没有人世间的怅惘?“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对月亮的痴问,亦是对命运的轻喟。然而东坡毕竟是东坡,他终能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化解心中的郁结,进而将一己之思扩展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普世祝愿。此词之所以能响彻千载,正因其既道尽了人间别离之苦,又给出了超越性的解答——虽相隔万里,而能共对此一轮明月,心灵便有了相通的凭藉,这何尝不是一种温暖的团圆?
若论气象的孤清与意境的幽绝,则不能不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篇即展开一幅浩瀚无边的时空画卷。那从海上升起的,何止是一轮明月,更是无垠的思念。夜色中的清辉如此可爱,却又“竟夕起相思”,照得人彻夜难眠。诗人于是“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将内心细微的波动与外物的清冷幽寂融为一体,最终却只能“不堪盈手赠”,以一腔无可奈何的怅惘作结。此诗之妙,尽在那欲寄无从寄的深情,道尽了中秋怀远的普遍心境。
诗仙李白的中秋之作,则别是一番风流气象。《子夜吴歌·秋歌》虽不专咏中秋,然“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意境,却与中秋的集体情怀暗自相通。那普照万家的月华,那随风飘散的砧声,是人间烟火气,亦是征人思妇的无尽愁思。而他在《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奇想,虽写尽孤独,却以一派天真浪漫出之,将中秋月夜变成了一个与天地共饮的盛大筵席。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昔之欢聚与今之飘零形成强烈对照,西北望乡、东南见月的辗转难眠,正是无数离人在中秋夜的共同体验。
这些诗作,如一颗颗明珠,穿越时空而光芒不减。它们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艺术的精湛,更在于情感的真诚。诗人们在中秋月下,或思乡,或怀人,或感叹人生,或思索宇宙,将一己之片刻感兴,升华成了人类共通的永恒情感。
每至中秋,我们仰望的仍是那一轮明月,心中涌起的,也仍是与古人相似的思绪。这些诗篇,遂成了我们与古老传统对话的桥梁,让我们在品尝月饼之余,更能品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韵致。中秋因这些诗而更添雅韵,这些诗也因中秋而获得了不朽的生命。月有阴晴圆缺,而诗中的情思,却永远圆满,照亮着每一颗渴望团圆的心灵。
文章评论